性善论与性恶论
一、二者联系
1、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基础都是儒家“仁”的头脑。
2、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3、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 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 从而到达儒家“仁政”理想, 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二、二者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为了使人们向善,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
拓展资料
1、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性善论——百度百科)
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
“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扩展资料:
“性善论”典故: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翻译: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善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就事实而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之所以争论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也未有结果,是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也就是根据对人性的主张不同,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性观,并各自提出了应该怎样去对待人。
因此,人性无论是归结为(主张)善还是本恶,都无法完美的诠释、演绎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众多人在心理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仍然在讨论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花精力去专研心理学,却需要对人性有着一个根本性的认识,所以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依赖哲学思考,但继续围绕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思考是无法真正地认识人性的,而只是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主张。我们需要回答事实中去。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观念分别是善和恶,所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然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善和恶是属于哪方面的范畴?自然界存在善和恶吗?什么的心理、行为是善的而什么样的又是恶的?人的行为是否绝对存在着善和恶?判断善和恶的标准是什么?是谁在判断?
经思考后不难得出,自然界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弱肉强食——所谓欺负弱小而畏惧强者,并不算是恶,但若是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恶了,所以可以说,人作为自然生物,其本性中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善和恶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社会中有被普遍认同的心理和行为标准,这就价值观,或称为道德。抢夺,是违背道德的,是恶的;奉献,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但正是由于道德的规定性来源于人的普遍认同,那么就一定会存在盲区,也就是人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而导致的无法进行价值评估和判断,如同A、B、C三人互不相识,而A为了帮助B而侵犯C,这就介于利他和害他之间的行为,难以进行善和恶的判断。而也同样是因为道德的规定性来源于人的普遍认同,根据时间、空间的不同,价值观又会存在差异,如美国买卖黑人充当奴隶,这在当时根本是不违背道德的,而在今天则根本是违背道德的。还是因为道德的规定性来源于人的普遍认同,但总有特殊的人存在,他们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不认同这样的道德,而有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道德,如一些犯罪分子的价值观和道德和其所处社会就是不同的,甚至说,一个人占别人的行为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别人占他的便宜他却认为对方不像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值观和道德在人心理的无常性。
这就是善和恶,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人性论本质上就是人性观。
附谈一下人性观:
人是具有观念性的存在,诸如人生观、爱情观,这些基本观念就是人对这些基本领域的基本看法,观念会极大的影响人面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即人应该、如何去对待事物。人性观也是一样,主张人性善以或人性恶将导致人对人对己的态度不同,即应该、如何去对待他人和自己,性善论体现出乐观的意味,性恶论则体现出悲观的意味,正如对待爱情,有些人相信真爱的存在,这就是乐观的,有些人则不相信真爱的存在,这就是悲观的,不同的爱情观导致了人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
但各种观念未必一定会符合事实,这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个人是有限的存在。也许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有些人是认同人性善的,有些人是认同人性恶的,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有其他看法,这是正常的,人会相信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否则何以坚持自己的主张呢?
在人性论的历史上,除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还有两种折衷观点,是既善也恶论和不善不恶论,这里就不探讨了。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战国中期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也是善的萌芽,由这些萌芽产生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非由外烁我也,我之固有也”,那些不善良的人,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受了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之不能体现人类的本性而已。
战国末期,荀子提出了另外的人性的观点,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关于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的。荀子讲的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即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些本能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发生争夺、残杀,造成社会混乱。正是因为意识到人性本恶,所以要化性起伪,以礼义教化,以法律约束,这样人性才可得到改造,社会由此才会治理好。
人的精神有为恶的倾向,亦有为善的倾向,善恶这两种倾向是等量齐观的,都能无穷开发与无限发展。这就是人的双重性格,也是人自我的斗争性。动物一般在生存受到威胁才显示残忍为恶的一面,而人性在作恶道路上不能用动物性和兽性形容。因此,产生了“魔鬼”的概念。
人其实就是具有所谓“魔鬼”的本性,其实质是“魔鬼”使别人在地狱,同时自己也在自己制造的地狱中煎熬。中古时期,与其说是善创造了这段历史,不如说是人性中“恶”作为动力源泉发展了人类文明。这段历史中生活在天堂里的人,大多是一些与山林为家,以自然为乐,与野兽为伴的隐居之人。
意大利著名的文学家但丁在《神曲》中地狱篇的描写是那么的逼真逼肖,其原因就在于中古时期人们大多生活在自己制造的地狱中。而其在天堂篇的描写相比地狱篇的内容大为逊色,只因为大家都没有看见天堂,更没有人了解天堂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景。因此,中古时期地狱就在人间。但丁感同身受,而天堂只能靠着天才的想象力来完成了。
中国上古时期人们有自己制造的“神”,“后羿射日”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神”。其实后羿是夏朝的国君,他取代了夏启的后代昏庸无道的少康的帝位。他在位率领人们抵抗旱灾,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们将其神话,而这个神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人的欲望。
后羿在狩猎时看上了平民逢蒙的妻子,就要强夺民女,而逢蒙在反抗时触动了后羿的良知,后羿忏悔并收逢蒙为徒传授射技。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期嫦娥与寒蹇通奸,嫦娥为了能与寒蹇长期享受荣华富贵,授意逢蒙杀死了后羿。嫦娥也是中国百姓眼里的神,中国人称之为仙女。她在月宫里与玉兔为伴,安静美丽地在黑暗中给人们带来光明。和西方神话的月神相似。
这些对人类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被神话,而且都具备善与恶的双重性格,充分说明神就是人造的。人具备神性善的一面,也具备人性恶的一面。神话故事中的神都有人的缺陷,无论男人女人,神与仙女。这是上古时期人类真实朴素的情感制造的神话,神话里的主人公都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形。因此,他们都具备丰满的人性。而中古时期人间的故事都比上古的神话虚伪荒诞,把人格彻底分裂,一半扔在太空,另一半放在人间。
人类的善恶就是人性的善恶,因为有恶所以需要克服恶而产生了善,两者之间是人性自身的彼此克服,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演变,人类的善与恶的斗争其实质就是人性自身的斗争。恶的倾向是可怕的倾向,同时也能产生伟大的克服,没有恶的倾向就不会存在善。因此,任何人都会不断地出现恶的念头,也因此,所有人都有克服这种念头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进化,就是善。
纵容恶是退化成不如禽兽的魔鬼,制造他人的地狱也是自己的地狱。而克服恶既是进化成所谓的神,和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天堂里,享受幸福安详。西方神学的说法人是有原罪的,来到人间就是赎罪,制造了一个绝对的天堂。然而,我们知道我们头顶上是天,脚底下也是天。按说天堂在上面而地狱在下面,今天已经证明我们的头顶和我们的脚底都是一样的蓝天白云。
人性中自有天堂,这个天堂是没有神仙居住的那种有形可见的美妙景色,而是无形无显的安静快乐,他是人性征服自己的精神天堂。因为,人性有恶的倾向,所以,人性自觉地产生抵抗和否定这种倾向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善,他是人类自身的天堂。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
一、人与动物均具有的成份,这些成份无所谓善恶或道德性,这也并非孟子所指的人与动物区别之根本。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自然本能的满足,人与动物均需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来满足,而人性中的“善”的成份是人所特有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二、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内涵的比较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可见,人性善就如流水就下一样自然,是人们求善的前提。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公孙丑》)肯定了人性善实指人人生而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再此基础上,又论述,这“四心”就是人的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并宣称“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强加于人本身,而是人本来就有的成份。由此叙述线索可知,这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具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内涵的前提。第二、人人均有为善之能,即良能。孟子在论述人人皆有“为善之心”后,又论证了人们同时还具有“为善之能”,为“善心”向“善行”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他以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构成了人的道德能力即“才”。人们因为这种“才”就可能将四端扩而充之,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成为圣人。又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如果人未能完善自我,成为“圣贤”,并不是他没有这种能力,而是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第三、以其心尽其能。孟子在论证人天生具有“良知”和“良能”之后,提倡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良知”与“良能”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善”。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说明四心极易放失,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自律,坚定求善的信念,以免丧失“善心”。在这里体现人性要从善,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狐贾15582464857: 在战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荀子,一名备受尊崇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以其别名“卿”和“孙卿”而知名。他出生于赵国,以其独特的见解在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理论主张引人瞩目,那就是性恶论,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深远,他并未...
狐贾15582464857: 先下结论 “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又都是片面的。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动力论”解释,“性善”是对应现代心理学中的“超我”层面,而“性恶”是对应现代心理学中的“本我”层面,“超我”与“本我”共同作用于人类表层认知,形成与现实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自我”,所以“性善”...
狐贾15582464857: 联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区别: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孟子...
狐贾15582464857: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如下:1. 联系:两者都属于儒家学派,都探讨了人性的本原和后天改变。两者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达到儒家“仁政”理想。2. 区别:时代背景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风气很差,他提出性善论来倡导人们向善;而荀子所...
狐贾15582464857: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本质的不同观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善良本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人性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解上,而其意义则体现在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的不同强调上。孟子的性善论 ...
狐贾15582464857: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别。(1)观点内涵不同。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性善论是指人天生就有向善的可能。而荀子倡导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性,若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为恶行。(2)实现人生任务的方法不同。孟子认为人生的...
狐贾15582464857: 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的先天本性,而荀子则认为这是后天习得的。孟子的性善论是鼓励人向善的正面激励,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促使人去恶从善的反面激励。这两种理论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内在的道德力量,为儒家的理想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荀子的性恶论则提醒人们社会...
狐贾15582464857: 与性善论相反,性恶论由荀子提出。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邪恶的,人的本性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荀子强调,人性中的善良之处并非天生,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学习和修养来获得。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制度和规范等外在手段才能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在荀子的性恶论中,他主张通过各种手段来...
狐贾15582464857: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
狐贾15582464857: 【答案】:A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其中性善论认为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的萌芽,他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