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的典故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5-05-15
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哪些

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很多:
①盗嫂受金成语释疑: 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成语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成语故事:西汉早期,陈平投降刘邦,被任命为丞相。大将绛侯、灌婴等不服,就向刘邦进谗言攻击陈平,故意捏造陈平在家偷嫂子的丑事和收受手下的金钱,送得多的就给好处,送得少的就给予打击。于是刘邦对陈平产生了怀疑,不再重用他。

②背水一战: 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虽勇却无谋,不知是刘邦的计策,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
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解汉王安危,为了汉军的生存,决定牺牲自己,建议刘邦逃走。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深被纪信之举所感动,于是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攻破成皋。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汉军得知情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据城东把俘虏来的刘邦的父亲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听后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道:"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从其言,太公幸存。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就是楚汉相争的故事

楚汉之争的典故:

1,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处《史记·陈涉世家》。

3,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4、背水一战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 昌都县腮红: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哪些
    董珍15967416433: 楚汉之争的典故颇为丰富,其中①“盗嫂受金”成语源于陈平被诽谤的故事。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在刘邦手下担任丞相时,遭受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他们污蔑陈平偷窃其嫂,并指责他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分配职位时根据贿赂的多少来决定。这些谣言使得刘邦对陈平产生了疑虑。实际上,这个典故反映了陈...
  • 昌都县腮红: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哪些
    董珍15967416433: 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很多:①盗嫂受金成语释疑: 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成语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成语故事:西汉早期,陈平投降刘邦,被任命为丞相。大将绛侯、...
  • 昌都县腮红:有哪些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
    董珍15967416433: 楚汉之争,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冲突,孕育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典故。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英勇的武将和睿智的谋士共同书写了历史的篇章。以下是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1. **指鹿为马**:这是赵高为了试探朝中大臣是否顺从其意,将一只鹿指给秦二世,称其为马。这一典故成为了形容人混淆是非、...
  • 昌都县腮红: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哪些
    董珍15967416433: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围困了项羽,并让士兵唱起楚国民歌,以此制造四面楚歌的气氛。项羽的士兵误以为楚地已失陷,士气崩溃。项羽最终在乌江自刎,结束了他的统治。5. 霸王别姬 楚汉之争接近尾声时,项羽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已无法挽回。在最后的时刻,他与宠妃虞姬进行了深情的告别,这一幕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
  • 昌都县腮红:有哪些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
    董珍15967416433: 以下是一些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韩信点兵:韩信在刘邦麾下时,曾经有一次点兵,结果点出了30万大军。-鸿门宴:项羽在鸿门宴上设下陷阱,企图杀害刘邦。-垓下之战:项羽率领大军与刘邦军队在垓下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 昌都县腮红:楚汉之争的典故
    董珍15967416433: 楚汉之争的典故:1,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
  • 昌都县腮红: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哪些
    董珍15967416433: 楚汉之争时,刘邦让韩信率领30万大军和彭越会师,然后在垓下围困项羽,韩信采用了十面埋伏的战术,逼迫这个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一般前面还有一句叫明修栈道,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就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实力强大了,就让韩信出兵和项羽决...
  • 昌都县腮红:在楚汉相争有哪些成语和典故?
    董珍15967416433: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汗马功劳【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
  • 昌都县腮红:楚汉之争的成语及每个成语的典故
    董珍15967416433: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成语: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成语: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
  • 昌都县腮红:关于四面楚歌出自哪个历史典故?它的出处是什么?
    董珍15967416433: 四面楚歌出自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出处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具体解释如下:历史典故:四面楚歌描述的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之争。在战争后期,刘邦实力壮大,项羽处于劣势。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建议,趁项羽衰弱时发起攻击,将项羽逼到垓下,并设下十面埋伏。为了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命汉军高唱...
  • 相关链接

  • 楚汉之争的著名典故
  • 蜀汉最可怕的一个猛将
  • 楚汉之争的典故有哪些
  • 楚汉之争成语故事典故
  • 楚汉之争涉及哪些典故
  • 来自于网友分享,若有事请联系
    © 好有爱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