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的介绍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5-05-17
翻译目的论,或Skopostheory,是将希腊语的“skopos”(目的)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强调翻译行为的首要考虑是其目的,即译文所要达成的目标。弗米尔等学者使用“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术语,但区分了发送者的目的(意图)和接受者期望决定的功能。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接收者的文化背景、知识需求、期待和交际需求,每个翻译作品都应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翻译是为特定目标受众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语篇创作。
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如赖斯、费米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等人发展起来。功能派翻译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费米尔的观点认为,翻译的最高原则是关注目标受众。诺德作为目的论的进一步发展,她继承并扩展了这一理论,使得原文在目的论框架下的地位低于对等论中的位置,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目的导向的重要性。
齐齐19317585004: 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如赖斯、费米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等人发展起来。功能派翻译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费米尔的观点认为,翻译的最高原则是关注目标受众。诺德作为目的论的进一步发展,她继承并扩展了这一理论,使得原文在目的论框架下的...
齐齐19317585004: 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观念是翻译的目的性。该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与结果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对应原文。下面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详细介绍。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发生时,翻译的目的已经预设。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实用文本翻译,译者都需要...
齐齐19317585004: 目的论即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 一、目的法则 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它预期的功能为标准,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
齐齐19317585004: 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1、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2、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
齐齐19317585004: 每一种翻译都是为了满足目标受众在特定场景下的信息获取或交际需求。与对等论不同,原文在目的论中的角色被定位为提供信息的资源,其地位并不等同于译文,而是服务于翻译目标的工具。因此,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关注翻译如何适应和影响接收者,而非单纯追求语言的对等,它强调翻译的动态性和目的导向性。
齐齐19317585004: 四、目的论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提醒译者在翻译时要明确目的,注重实用,考虑语境,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一理论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总之,目的论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翻译目的性和实用性的翻译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些限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
齐齐19317585004: 一、明确答案 目的论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和效果是翻译行为的核心和主导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和受众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二、详细解释 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 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功能主义学者提出的,它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
齐齐19317585004: 4. 交际翻译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翻译研究开始更加注重翻译的交际层面,即翻译的目的和效果应该是为了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霍尔、阿普尔之类。总之,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关注语言层面到功能、文化、交际层面的转变。在不同的阶段,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和研究...
齐齐19317585004: 目的论强调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对归化与异化、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等议题提供了深入解读。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目标是帮助观众理解内容并激发兴趣,功能派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派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进入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结合交际和行为理论,发展了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功能派理论。这一...
齐齐19317585004: 1、SL=source language 源语 2、ST=source text 源文本 3、TL=target language 译出语 4、TT=target text 目标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