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写于哪年?
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的春天,陆游罢官退居山阴家中,已经六个年头。这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事起用,时年六十一岁,已经老了。故诗中追怀往事,壮志未酬,而企望将来有诸葛亮那样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全诗格调豪壮,气韵沉雄,是陆游的爱国名篇之一。 诗一开头就说,年轻时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简单,以为只凭豪情壮志,如山一样的坚定不移的勇敢气概,就可以轻而易举,能收复沦陷了的北方失地。 想起来,多么豪壮的气派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年三十九岁,隆兴二年(1164)在镇江任职通判。镇江对岸是瓜州渡。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陆游虽未能以军职参预,但耳闻目击,多所留心,身未从戎,而心实向往战地风光。所以能说“楼船夜雪瓜洲渡”。至于大散关,则亲身经历。陆游乾道八年(1172),年四十七岁曾任王炎幕僚。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他说“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又说:“马蹄初喜踏梁州,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他一生中最得意这段军旅生活,但是王炎被调回首都临安(杭州)后,他的从戎生活也就停止了。北望中原,浩气如山,两次都因受到妥协派的干扰,抗战事业不能进行到底,真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了。 这里“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是这几个名词,摆出几个孤立的形象。不写战争,而战争紧张空气,自然流露。有如对弈举棋子在手,静中有动,令人深思。 前面四句,全是回忆往事,后面才说到当前。“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人老了,须发花白了,北方失地未收复,壮志未酬,难道就此罢手,平生觉得自己像塞上长城一样,屹然不动,阻挡着入侵的敌人,难道说这只是徒然夸口吗?“塞上长城”是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说檀道济被害,临死时怒骂宋文帝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唐太宗也把大将李勣比作长城。长城是保卫国土不受侵掠的代名词。陆游一生认为自己有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但他一生都未能如愿。他虽然有点悲观,但并不失望。 最后他才说自己虽然接近暮年,但壮心不已,仍然希望有人像诸葛亮一样出兵北伐。因为出师,才上《出师表》,赞赏《出师表》正所以赞赏出师。《出师表》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些话也正是陆游日夜梦寐以求的心愿,他赞扬《出师表》千载无与伦比,除开“一字不可删”外,主要还是借以指责偏安江左一隅的人,那些不起来反抗而安于逸乐醉生梦死之辈。陆游一直到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把这个遗恨留给后人。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感受,和雄豪奔放的性格是写不出这样感愤的爱国篇章的。让“楼船”“铁马”得永远回荡人问,洗刷百余年屈辱之恨。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原文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如下: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词句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扩展资料: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愤
陆游的《书愤》一诗写于1186年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作下这首千古绝唱《书愤》。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穰凡15390151511: 陆游的《书愤》一诗写于1186年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
穰凡15390151511: 【答案】: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是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的心情,是自抒报...
穰凡15390151511: 一、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二、诗句赏析。诗的前四句是回顾...
穰凡15390151511: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穰凡15390151511: 《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然而南宋皇帝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
穰凡15390151511: ——陆游《书愤》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的春天,陆游罢官退居山阴家中,已经六个年头。这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事起用,时年六十一岁,已经老了。故诗中追怀往事,壮志未酬,而企望将来有诸葛亮那样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全诗格调豪壮,气韵沉雄,是陆游的爱国名篇之一。 诗一开头就说...
穰凡15390151511: 《书愤》的写作背景如下:时间地点: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的春天,居住在家乡山阴时所写。作者境遇:当时陆游已经61岁高龄,从淳熙七年起,他已经在家乡赋闲了五年。在这五年里,他因为被黜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充满了郁愤。国家形势:当时国家山河破碎,中原地区仍未收复,陆游心系国家...
穰凡15390151511: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鉴赏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
穰凡15390151511: 写作背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
穰凡15390151511: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事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家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所作。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陆游从小就立下“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