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的学派代表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5-05-16
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是区别明显的,二者在兴起背景、理论体系、政策观点、政策影响、理论缺陷方面都存在很多区别。
(一)兴起背景不同 。凯恩斯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而供给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增长率并存时期。1929-1933年,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表现为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上升、投资崩溃,传统信奉自由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做出解释,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困惑,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大的理论危机出现了,而凯恩斯及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自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增长率并存的状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了空前的理论危机,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应对和解释。于是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体现自由主义思潮的经济学流派应运而生,可见从一开始供给学派就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
(二)理论体系不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构成的有效需求,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制约,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和非自愿性失业,结论是资本主义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国家有效干预取代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市场非出清、非均衡需要外部干预成为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而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相比供给学派的理论体系较为单薄,更偏重于政策主张。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商品与劳务的生产与提高生产率,为增加供给,需要运用税收等政策促进储蓄和鼓励企业投资。
(三)政策观点 不同。在政策上,凯恩斯主义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否认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充分就业和自动出清,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整。在解决经济萧条和促进就业方面,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体现出国家干预思想;而供给学派认为“滞胀”的出现是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恶果,提出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主张在市场供求关系中把供给放在首位,调整政府干预的内容和方向,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减税等措施鼓励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据此,针对当时美国的“滞胀”状态,“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的头号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生产率的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
(四)政策影响不同。作为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革命地位的凯恩斯主义,颠覆了信奉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传统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全新指导思想,在危机中挽救了资本主义。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凯恩斯经济理论注重社会心理分析,也为以后的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乃至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某种借鉴。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实践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推行既要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又要削减赤字、压缩债务的经济增长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后回归凯恩斯主义成了欧美领导人制定政策的现实选择,显示了凯恩斯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供给学派自然无法和号称“拯救了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主义相提并论,它产生于传统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及西方经济学流派纷纷兴起的时刻,它对美国、英国政府特定时期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理论没有继续丰富和完善,相比起传统凯恩斯主义及其以后的分支流派,其影响力都不能相提并论。
(五)理论缺陷不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经济基础,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也需继续检验,而其政策措施只着眼于解决短期经济问题,对经济长期增长作用有限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明显缺陷;供给学派坚持从古典经济学渊源解决现实问题,片面强调“供给方”管理,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简单重申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所提出的政策主张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其边际减税政策被认为是在保护富人的利益,所以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曾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甚至供给学派内部在减税等理论政策的功效上也存在争论,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它由只强调需求的一个极端走到了只强调供给的另外一个极端。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是指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思想以及根据其思想制定的财政政策。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及其追随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形势,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本的利益,适应垄断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需要,以其经济理论为基础提出一套财政政策思想。一些资本主义家,主要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这些财政政策思想为依据,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广泛实行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综合的科学的新经济学殿堂。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
1、新古典综合派的由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在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为了使凯恩斯主义更易为经济学界所接受,不少凯恩斯主义者开始发表研究、解释《通论》的论著,对它进行修订和理论扩展工作。对《通论》的拓展研究因二次开发大战后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得日益迫切。新古典综合派正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虽然是在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说的综合起始于战前。
2、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阿尔文·汉森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在理论上,汉森原始研究经济周期和危机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理论曾持有异议。1937年起,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转向信奉凯恩斯理论,并在美国积极传播凯恩斯主义。他的宣传凯恩斯注意著作,使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代表著作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凯恩斯学说指南》、《美国的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
(2)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希克斯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设计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阔。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论,从而使英美正统经济学大为改观。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希克斯的代表著作有:《价值与资本》、《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需求理论的修正》、《资本与成长》。
(3)保罗·A·萨缪尔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补充、精炼或发展。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与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主要论文有:《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等等。
(4)詹姆士·托宾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托宾的研究比较侧重在货币方面,究其根源是金融市场及有关问题。较突出的成就是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经济成长理论。资产选择理论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政策》、《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十年来的新经济学》、《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计量学》等。
(5)罗伯特·默顿·索洛
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直接在萨缪尔森指导下培养起来的经济学家,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资本理论和经济成长理论方面。他与多尔夫曼等合著的线性规划一书是有名的著作。他的代表著作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资本理论与报酬率》、《美国的失败性质与原因》、《增长理论:说明》;论文《经济增长理论》等。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财务定理。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80年出版三卷集的论文集:《宏观经济学论》(第一卷)、《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第二卷)和《财政理论和其他论文集》(第三卷) 。
(7)阿瑟·奥肯
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总统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 “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其代表著作为:《繁荣政治经济学》、《平等与效率》。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收入决定论
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宏观收入决定论和新古典的均衡价格论综合为一体,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并据以提出新的政策主张。收入决定论是关于社会总产量从而总就业量、总收入水平有那些因素决定、怎样决定的理论。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
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汉森提出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凯恩斯有关利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
1、IS—LM一般均衡模型
在商品时常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着r递减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是Y的递增函数。希克斯认为,将I=I (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与利息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IS曲线。下式决定了均衡收入:I(r)=S(Y)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为L=L(r,Y)。货币供给有政府决定,是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M=L(r,Y)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衡态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将方程I(r)=S(Y)与M=L(r,Y)联立,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个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这就得到一个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点E代表一般均衡态。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点。在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时,收入水平达到稳定均衡。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变动
IS—LM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任意一条的变动或两条曲线同时变动而改变的。 IS曲线的移动源于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IS曲线同LM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利率组合。反之,就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源自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LM曲线同IS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反之,相反。 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提高。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向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只要两者配合适当,结果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理论体系
新古典综合派的整个理论由其基本理论体系、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论等构成。基本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加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二是从IS—LM模型到处的需求曲线;三是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
1、总需求曲线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I(r)=S(Y),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r,Y),将以上两式联立,把Y和r作为未知数,可得出总需求 Y和价格P的关系式:Y=F(P)该式即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的公式。总需求曲线AD表明,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总需求曲线是从IS—LM模型推倒出来的,而该模型又是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结合,所以,总需求曲线体现了两种理论的综合。
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求取方法。为了简化起见,有些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将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的曲线以一条水平线来近似代表它。这样,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线,它表示在尚未到达充分就业产量以前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垂直线,它描述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以后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由于总供给曲线形如反写的“L”,所以,又将它称为反“L”形总供给曲线。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综合。
(五)宏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政府通常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起来使用,以求同时实现上述几项宏观调控目标。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场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调整总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主要工具有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率。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是针对30年代大萧条的,当时,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银根,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新古典综合派指出,二次大战后的经济状况与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迥异。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多样化,政策组合方法应有所改变。在50年代,汉森等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前期,托宾、海勒等人主张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后期以后进入政策多样化时期。 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也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4、代表性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指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为解决这一困局,斯拉法提出了“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作为价值尺度的标准,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指出,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指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科学地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5、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帕西内蒂的经济增长模型
(4)斯拉法的分配理论
6、经济政策主张
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
1、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s) 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曾在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2、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点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但是,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是:
(1)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十分慢,须耗费相当的时日。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否认新古典的二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实际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
1、名义价格粘性论
(1)菜单成本论
有关菜单成本论的文献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交错调整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2、实际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实际价格粘性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外,还有: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三)劳动市场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指明的权限,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
1、名义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
2、实际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比较多,其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1、利率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利率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向选择,二是反向选择。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收益的直接影响。利率还对厂商有激励作用,能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银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智,可以辩识出厂商稀罕风险的程度和将贷款给不同厂商的风险性。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
2、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前者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帐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后者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智和配给机智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1、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价格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新凯恩斯主义者在交错调整价格论和菜单成本论中提出了大体相似的政策建议。这两个政策建议都主张通过政策干预去协调经济人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局内—局外人理论和交错劳动合同论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照样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政府出面敢于劳动合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1)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罪有应得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市场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然而这两种政策对雇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不太稳定,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比较稳定。
(2)信贷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图书《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
作者:刘涤源
ISBN: 9787307023826页数: 494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定价: 24.5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8-7-1
简介 ······
本丛书的主旨在于,以凯恩斯主义为突破口,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方面倡导这样一种既严谨而又具开拓精神的研究学风:
其一,对学说本身力求学懂弄通,介述务须确切而不失愿意。切忌一知半解,肤浅臆断,误入歧途。
其二,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有一个是辨是非的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作出深入细致的评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是则是,非财非,不论是褒是贬,均力求恰如其分,以理服人。这里必须指出,这套丛书专对凯恩斯主义,就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等,以及其主工成员各自的理论内涵,实事求是,深入线致地进行评论,判明其是非得失。在这套丛书中有些评论为主,如对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评论,如对P. A.萨缪尔森新古曲综合理论的评信纸,对琼·罗宾逊新剑桥经济学说的评论,如对A·H·汉森经济学说的评论,如对凯恩斯主义其对立各学说的对比分析,如此等等。其他各卷,以介述经济学说为主,但也简明扼要地作出评论。总之,这套丛书特别着重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明辨是非的分析批判,并力求深入细致,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我们这套丛书的基本旨趣,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其三,关于这些经济学说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借鉴、参考和利用问题,我们坚持取其精华,洋为中用。我们一方面反对全盘否定,一概排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特别强调坚决反对盲目崇拜,生般硬套,那势必对国计民生产生严重的恶果,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 富宁县肝素:凯恩斯主义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哪些成就?
    偶禄13587786499: 凯恩斯主义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派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这个学派的创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凯恩斯本人,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家也对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发展...
  • 富宁县肝素:罗伯特·巴罗凯恩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偶禄13587786499: 罗伯特·巴罗在经济学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瓦尔拉斯·凯恩斯不均衡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上。1971年,他与H.I.Grossman合作发表的“收入与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奠定了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基础。他的著作《货币、就业与通货膨胀》进一步深化了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 富宁县肝素:凯恩斯经济学的学派代表
    偶禄13587786499: 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综合的科学的新经济学殿堂。(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1、新古典综合派的由来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在经济学界掀...
  • 富宁县肝素:谁能介绍一下经济学里的新凯恩斯主义?
    偶禄13587786499: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达到了其政策建议的顶峰。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如Q.A.阿克罗夫、J.耶伦、G.曼奎和B.雀运伯纳克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支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即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该学派认为,在现代市...
  • 富宁县肝素: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学派
    偶禄13587786499: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和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其中,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是学派的重要贡献,他试图解决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问题,提出“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强调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利润率与工资间的互动关系。在收入分配理论方面,...
  • 富宁县肝素:经济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偶禄13587786499: 经济学流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有古典经济学流派的亚当斯密、新古典经济学流派的马歇尔、凯恩斯主义流派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新古典合成流派的米尔顿弗里德曼。1、古典经济学流派:亚当·斯密(AdamSmith):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市场自由、分工和自利动机的重要性。亚当·斯密的这些...
  • 富宁县肝素:经济学中除了凯恩斯理论,还有什么别的理论
    偶禄13587786499: 宏观经济学始于凯恩斯,由此产生了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流派。除了凯恩斯本人,汉森、希克斯、哈罗德等人也贡献了重要思想,甚至包括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夫人和卡尔多,他们都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代表,甚至有人声称自己是“原教旨的凯恩斯主义者”。在美国,莫迪利安尼和托宾等人则是主流凯恩斯主义者的代表。从...
  • 富宁县肝素: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是什么?
    偶禄13587786499: 1、经济学领域的两大流派分别为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为代表,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自我调节整个经济体系,而政府干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导致经济效率降低。2、凯恩斯经济学派,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提出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应积极干预经济,通过...
  • 富宁县肝素: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税收思想
    偶禄13587786499: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分支,它又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由于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在美国,因而这一经济学派又被称为美国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认为,在方法论上应当应用...
  • 富宁县肝素:凯恩斯学派简介
    偶禄13587786499: 在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之前,经济学界由以马歇尔和庇古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占据主导,凡勃仑在1900年首次将这一经济学称为“新古典”。此后,新古典学派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广泛影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思维模式。凯恩斯本人的成长背景也深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然而,凯恩斯经济学并未全盘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
  • 相关链接

  • 新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
  •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
  • 凯恩斯经济学核心理论
  •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陷阱
  • 凯恩斯学派思想
  • 来自于网友分享,若有事请联系
    © 好有爱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