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用法有哪些?
古汉语常用介有“于”、“以”、“为”、“与”、“因”、“由”、“而”、“从”等。
一、于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二、以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把”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三、为
①被。
②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③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四、与
①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②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③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译文: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五、因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③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与”、“因”、“由”、“而”、“从"等这几个【摘要】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用法有哪些【提问】
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与”、“因”、“由”、“而”、“从"等这几个【回答】
用法有很多,我给你举一些例子【回答】
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二、以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把”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回答】
三、为
①被。
②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③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四、与
①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②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③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译文: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五、因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③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回答】
这几个都是常用的介词【回答】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为”虚化为介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4)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wei.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古汉语常用介有“于”、“以”、“为”、“与”、“因”、“由”、“而”、“从”等。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用法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还有宾语后置
罗裕15630999886: 介词和连词在古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连接着词汇和句子,还承载着丰富的语法意义。介词如“于”、“以”、“为”,在句子中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处所、时间、工具、依据、目的等,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明确和丰富。“于”字常用于引入行为动作的涉及对象,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意为宋公...
罗裕15630999886: 古汉语常用介有“于”、“以”、“为”、“与”、“因”、“由”、“而”、“从”等。一、于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
罗裕15630999886: 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多种关系。比如,“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中的“于”就是用来引出时间的。但现代汉语中,“于”作为介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多时候我们会使用“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再来说说“在”。现代汉语中,“在”作为介词的功能非常强...
罗裕15630999886: “以”虚化为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
罗裕15630999886: 连词则用于连接词和句子,比如“我和你”、“痛并快乐着”、“真实而伟大”中的“和”、“并”、“以及”、“是”、“而”都是连词。它们的功能在于连接不同的词语或句子,形成更复杂和完整的表达,使语句结构更加紧凑。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和连词的使用有着独特的规则。介词通常位于动词之前,表明...
罗裕15630999886: 夫晋,何厌之有?(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⑤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如: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项脊轩志》)三、用作动词: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古汉语常用介有“于”、“以”、“为”、“与...
罗裕15630999886: 常见的介词有“在、向、于、到、给、自”等,它们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介词包括“从、自、顺、按照、为了、由于、因为、除了、被、比”等,这些词汇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连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具有重要功能,用于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
罗裕15630999886: 在古代汉语中,“于”字用法多样,既可以表示时间上的“于”,如“于”某时某刻,“于”某年某月;也可以表示地点上的“于”,如“于”某地。“以”字则多用于表示手段、依据,如“以”某种方法,“以”某种材料。“因”字则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如“因”某种原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些介词的...
罗裕15630999886: 古今汉语的介词结构在用法上是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在: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了表示处所以外,一般都只做状语;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位于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既可以位于介词前,又可以位于介词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古代...
罗裕15630999886: 1、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2、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充当状语、定语、补语,有时用作句首修饰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3、在现代汉语中,因总是依附在前面,所以介词又叫前置词。介词常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