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发展史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4-05-09
坦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根据苏联T-54A仿制的中型坦克,1958年12月生产出第1辆,目前还有大批服役,也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款坦克,附上经典图:

接下来是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
 63式水陆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水陆坦克,1958年开始研制,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装备部队。
后来我们和苏联关系变差,苏联坦克严重威胁我国北方安全,我国开始研发6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发展研制的中型坦克,1965开始研制,1974年3月设计定型。由于研制时间太长,69式定型后性能已不算先进,因此仅少量装备部队。
后来我们和西方国家有一段蜜月似得关系,当时引进不少技术,例如鼎鼎有名的黑鹰直升机,这个时候坦克也引进不少技术,79式中型坦克就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2式中型坦克基础发展研制的中型坦克,是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改进国产坦克的首次尝试。备注:80式主战坦克部分技术也是来自于此。
接下来就是85型主战坦克(外贸)是北方工业公司以80-Ⅱ式主战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推出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备注:这款坦克我们自己没有装配。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坦克以后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1978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1988年装备部队,正式命名为88式主战坦克。
海湾战争后,我们意识到现役坦克和西方主战坦克有较大差距,于是研发了96式主战坦克,96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新型主战坦克,1999年国庆阅兵中公开亮相。备注:96坦克是我国第一款准三代坦克
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新型主战坦克,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   99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1吨,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炮弹基数40发),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99式坦克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一流坦克国家,99式坦克可以和德国豹式坦克美国艾布拉姆斯相比。

早期

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

坦克战斗全重7~28吨,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能装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功率比重量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多进行追击及长距离侦察任务,但装甲较步兵坦克弱得多。

中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的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通用载具。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越野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需要较大的车体保持内部良好的分隔,减少车员因燃油或弹药被火灾殉爆的机会。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并且实施闪击战。

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现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载有3—4名乘员。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55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

扩展资料:

坦克是一个复杂的战斗机器。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

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

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克



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

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
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发展对其他装甲车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法国“圣沙蒙”坦克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都已基本成熟。1906年,英国人曾制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曾出现轮式战斗车辆,英国军队也在试图改装一些履带拖拉机,以便用于战争。这些都为坦克的出现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但很快交战各方即陷入了僵局。因为当时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防御阵地遍布整个欧洲战场,任何一方想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暴风雨一样的枪弹、炮弹面前,人的血肉之躯是如此不堪一击,有的战役甚至被称为“绞肉机”。因此从1914年冬天起,战局急转,各方都由运动战转为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而且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在这种局势下,研制一种即具有防护力以抵挡敌人的机枪子弹,又具有一定机动能力以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引导步兵冲锋,还要有一定的火力以消灭敌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的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再加上前面说到的技术条件也日趋成熟,坦克便应运而生了。
可是坦克的诞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同时都会加杂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坦克也不例外。当时英国有一位名叫斯文顿的陆军上校,他首先提出了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以抵抗机枪的火力,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斯文顿后来因此被称为“坦克之父”。可惜,由于当时英国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斯文顿的这个提案没能在帝国防御委员会上通过,这项重大的发明眼看着就要因为没有研制经费而流产。关键时刻,时任英国海军大臣、后在二战中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慧眼识英雄,看到了这个提案的前途,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拨出经费开始研制坦克。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为“Tank”(即“水柜”的意思),这个代号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陆战之王”由海军支持诞生有些可笑,但这在当时也的确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1915年12月,“陆地战舰委员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它的外形的确和一个大水柜差不多,行动部分有两条履带,车体方方正正并焊有6毫米厚的装甲,转向轮像条尾巴一样拖在后面,车内有乘员6人,装有1门火炮和几挺机枪。不过“小游民”还只是一种试验品,越野行驶能力、过壕能力和可靠性都很差,不能在战场上使用。所以在它之后不久,英国就研制出第二种坦克“母亲号”。1916年1月16日,这种新型坦克进行了第一次行驶试验,并顺利通过了模拟的“战场障碍跑道”。它越壕沟宽度达到了2.24米,通过垂直墙高1.37米,试验取得成功。从此,世界上第一辆真正能够实用的坦克诞生了,装备英国陆军后,被正式命名为Ⅰ型坦克。1916年,英国共生产Ⅰ型坦克150辆。Ⅰ型坦克车体庞大,外廓呈菱形,安装过顶履带,车尾装一对转向尾轮,装甲厚度6~12毫米,最大行驶速度6千米/小时。有趣的是Ⅰ型坦克有“雄”、“雌”之分:“雄性”坦克战斗全重28.45吨,武器为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战斗全重27.43吨,武器仅为5挺机枪,用来对付步兵。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的就是Ⅰ型坦克。坦克的问世和使用,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国雷诺FT17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C重型坦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装有可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而且动力舱后置、车体前设驾驶席,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现代坦克都沿用了这一设计。德国在遭到英国坦克的沉重打击后,在匆忙中开始设计自己的坦克,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坦克的国家。1918年初,德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A7V被投入实战,但还没等它发挥什么作用德国即战败。美国、俄国也都在这一时期研制生产了自己的坦克,但此时它们的产品无论在性能和数量上均不如英国。一战期间的这些坦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火力、机动性、防护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乘员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只能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并在战场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坦克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

由于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同时,也造就了如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法国的勒克莱尔等一批以运用装甲兵著称的名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纷纷根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研制装备了多种形式的坦克,其中轻型和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也出现过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及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这些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它们的战斗全重一般在9~28吨之间,最大行驶速度20~43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有的达到了75或76毫米。各大国均组建了装甲部队,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已经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约2万余辆。其中前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000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3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150辆和2200辆。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470辆轻型坦克。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当上了德国总理。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吓得丧魂落魄、躲在堑壕中瑟瑟发抖的原德军下士上台后,在德国推行法西斯主义,重整军备,开始为侵略扩张做准备。希特勒对坦克可谓是情有独钟,在看了陆军研制的几种坦克为他所做的表演后曾兴奋地大叫:“这正是我所要的!这正是我所要的!”因此,坦克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简直就是如日中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苏联ИС-2“斯大林-2”重型坦克
1939年1月,德军集中2800辆坦克向波兰发动“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波兰,接着又占领了比利时和法国,在欧洲战场横扫一切,把英、法联军逼得在敦刻尔克来了个大撤退(其实就是大溃败)。1941年6月22日,德国又集中118个步兵师、19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约4300辆坦克、49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德军以装甲集群为先锋,再次用入侵波兰、法国时的“闪电战”,使毫无准备的苏军损失惨重。开战第一天,德军就向苏境内推进了50~60千米,在此后十几天内,又推进了300千米。在大战中、后期的苏德战场上,双方的陆战几乎演变成了坦克战,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屡见不鲜。特别是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只1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德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竟达到13000多辆,创造了至今没有被打破的“世界纪录”。仅1943年7月12日这一天,双方在普罗霍罗卡地域参战的坦克就有1200多辆。库尔斯克一役,双方共有3000余辆坦克被击毁,德军伤亡50余万人,装甲部队精锐尽遭重创。苏军取得了会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另外在北非战场和远东战场,各国也都有大量坦克参战。1945年苏军进攻德国柏林,集结了250万兵力,包括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共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一举突破奥得河以西德军防线,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战至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其中前苏联制造了10.4万辆,主要有T-34中型坦克、ИС-2重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战争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坦克的美国也后来居上,超过德、英、法等国,共生产了9万辆,主要有M3、M4中型坦克,M24轻型坦克和M26重型坦克等。德国制造了4.2万辆,主要有“黑豹”、“虎”式和“鼠”式坦克,另外还有“猎虎”、“猎豹”和“象”式坦克歼击车等。英国制造了2.6万辆,主要有“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等。二战时期的坦克与以前的坦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与现代坦克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它们普遍采用单一炮塔结构,作战中以中型坦克为主,特别到二战的中、后期,中型坦克已占坦克总数的76%。坦克的火力也明显提高,火炮口径一般为57~85毫米,一些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达到88~122毫米,以穿甲为主要目的的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成为坦克的主要弹种。坦克的装甲厚度也大大增加,中型坦克达到45~100毫米,战斗全重30~40吨左右。

德国“虎王”重型坦克
二战时期比较著名的坦克有:前苏联的T-34、德国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在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前苏联坦克的比重1941年为40%,1944年上升到高达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发动机为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后又发展有多种型号,最重要的是装一门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苏联购买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美国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共生产了大约5万辆,改进型也最多,据称达50多种。它除美军自己装备使用外,还被大量支援给盟国的军队,不仅在欧洲战场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大显身手。它同T-34一样,至今仍在某些小国的军队中服役。

德国当时最优秀的坦克就是著名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实际上它是T-34的德国仿制品,不论外形还是内部结构均与T-34非常相似,但防护性能比T-34要好,装甲最厚处达到120毫米,战斗全重43吨,使用650马力的汽油机,最大行驶速度43千米/小时。它后期最重要的改进型是“黑豹”G,换装了1台700马力的发动机,速度和战斗全重略有增加。其主要武器为1门加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口径虽然没有T-34/85大,但它可以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所以火力仍能与之抗衡。“黑豹”坦克的致命缺点就是行程短(只有116千米)和机械结构复杂(事实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所有德国生产的装甲车辆的通病),因而在作战中给后勤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不但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维修保养极为困难,而且在战时的后方也不便于大量制造,整个战争中它一共只生产了5505辆,无法抵御数以万计蜂拥而至的T-34和M4。

*苏联坦克发展史*



  • 新华区凯伊:涓浗寤哄浗鍚鍧﹀厠鍙戝睍鍙!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涓浗鍧﹀厠鍙戝睍锛屼粠浠垮埗鍒拌嚜涓荤爺鍙戠殑鍘嗙▼ 涓浗鍧﹀厠鍙戝睍濮嬩簬1955骞达紝褰撴椂浠垮埗鑻忚仈T-54鐨59寮忓潶鍏嬫í绌哄嚭涓栵紝瀹冪殑棣栨闃呭叺鏍囧織鐫涓浗鍧﹀厠鏃朵唬鐨勫紑绔傞殢鍚庯紝涓浗鍧﹀厠瀹舵棌杩呴熷.澶э紝杞诲瀷鍧﹀厠WZ131锛62寮忥級鍜屼袱鏍栧潶鍏63寮忕浉缁ч棶涓栥...
  • 新华区凯伊:鍧﹀厠鐨婕斿彉鍙?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闅忕潃绉戞妧鐨勪笉鏂彂灞曞拰鎴樹簤鐨勪笉鏂紨鍙橈紝鍧﹀厠浣滀负鐜颁唬鍦伴潰鎴樹簤鐨勪富鍔涜澶囦箣涓锛屽湪鍏剁煭鐭殑鐧惧勾鍘嗗彶涓粡鍘嗕簡璁稿鏄捐憲鐨勫彉闈╁拰婕斿寲銆備粠绗竴娆′笘鐣屽ぇ鎴樼殑閾佸啗闇囨捈鍒扮幇浠i珮绉戞妧姝﹀櫒鐨勫嚭鐜帮紝鍧﹀厠鐨勬紨鍙樿暣鍚潃浜虹被绉戞妧鍙戝睍鐨勫巻绋嬶紝涔熸槸...
  • 新华区凯伊:鍧﹀厠鐨勫彂灞曞彶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涓ゆ涓栫晫澶ф垬涔嬮棿锛屾槸鍧﹀厠鎴樻湳涓庢妧鏈彂灞曟濇兂鐨勬帰绱㈠拰瀹為獙鏃舵湡锛屽悇鍥界爺鍒惰澶囦簡澶氱绫诲瀷鐨勫潶鍏嬨傝交鍨嬨佽秴杞诲瀷鍧﹀厠鏇剧洓琛屼竴鏃讹紝鍦ㄧ粨鏋勪笂杩樺嚭鐜颁簡鑳界敤灞ュ甫鍜岃溅杞簰鎹㈣椹剁殑杞儙鈥斿饱甯﹀紡杞诲瀷鍧﹀厠銆佹按闄嗕袱鐢ㄨ秴杞诲瀷鍧﹀厠鍜屽鐐鐨勪腑鍨...
  • 新华区凯伊:鍧﹀厠鐨勫彂灞缁忓巻浜嗗摢浜涘巻绋?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鍒1939骞达紝鑻忓啗宸茬粡鎷ユ湁15000杈鍧﹀厠銆傚湪鑻忚仈鐮斿埗鐨勪紬澶氬潶鍏嬩腑锛岀壒鍒煎緱涓鎻愮殑鏄1939骞12鏈堝紑濮嬭澶囪嫃鍐涚殑T-34鍧﹀厠銆傝繖绉嶅潶鍏嬩唬琛ㄤ簡褰撴椂鍧﹀厠鎶鏈殑鏈楂樻按骞筹紝鍦ㄤ笘鐣屽潶鍏嬪彂灞曞彶涓婂眳浜庡崄鍒嗘樉璧殑鍦颁綅锛岃鍏涓虹幇浠e潶鍏嬬殑鍏堥┍銆俆...
  • 新华区凯伊:鍧﹀厠鐨勫彂灞鍘嗙▼鏄庢牱鐨?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涓栫晫涓婄涓杈鍧﹀厠鍑鸿嚜浜庤嫳鍥姐傜涓娆′笘鐣屽ぇ鎴樺垵鏈燂紝涓涓悕鍙柉鏂囬】鐨勮嫳鍥介殢鍐涜鑰咃紝鍦ㄥ墠绾块噰璁夸腑锛屼翰鐪肩湅瑙佽嫳娉曡仈鍐涚殑涓娆℃鍐查攱锛岄兘琚槻寰′弗瀵嗙殑寰峰啗鍑婚锛岃澶氬+鍏靛掑湪琛娉婁腑锛屼激浜″崄鍒嗘儴閲嶃備粬寮濮嬬悽纾紝濡傛灉缁欐嫋鎷夋満绌...
  • 新华区凯伊:鍧﹀厠鏈夌潃鎬庢牱鐨勫彂灞鍘嗙▼?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鍧﹀厠鍦ㄧ浜屾涓栫晫澶ф垬涓殑鍑鸿壊琛ㄧ幇锛屽瀹氫簡鍏跺笣鐜嬬殑鍩轰笟銆傚洜姝わ紝鎴樹簤缁撴潫鍚庯紝鍧﹀厠鐨勫彂灞涓嶄絾娌℃湁鍋滄锛屽弽鑰屾巰璧蜂簡涓涓柊鐨勯珮娼紝鍚勫浗鐨勯檰鍐涗笉绾﹁屽悓鍦拌蛋涓婁簡瑁呯敳鏈烘鍖栫殑閬撹矾銆傛椂鑷充粖鏃ワ紝鍧﹀厠鈥滅帇鏈濃濈殑姹熷北浠嶇劧绋冲浐锛屽凡缁...
  • 新华区凯伊:涓浗 闄嗗湴鐜嬭鍧﹀厠鍙戝睍鍙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鍧﹀厠鐨勫彂灞 涓銆侀檰鎴樹箣鐜嬬殑杈夌厡璇炵敓 Tank 杩欎釜鍒掓椂浠g殑闄嗘垬鍒涙剰鏈鍒濅篃鏇惧儚瀵屽叞鍏嬫灄鍚戞嬁鐮翠粦鎺ㄨ崘鐨勮捀姹借疆鑸逛竴鏍疯涓瑷灏 鏉锛屼絾骞歌繍鐨勬槸锛岃繖涓垱鎰忚鍜变滑鐔熺煡鐨勪竴涓悕浜猴紝涓樺悏灏旓紝閲嶆柊鍙戞帢浜嗗嚭鏉ワ紝鏈缁堟垚灏变簡 濡備粖鐨勯檰鎴樹箣鐜...
  • 新华区凯伊:鑻忚仈閲嶅瀷鍧﹀厠鐨勫彂灞鍘嗙▼鏄粈涔?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1938骞10鏈堟牴鎹浜殑寤鸿锛屽紑濮嬩互SMK閲嶅瀷鍧﹀厠涓哄熀纭鐨勬柊鍨嬪崟鐐閲嶅瀷鍧﹀厠鐨鐮斿埗銆1938骞11鏈堬紝鍐涙柟鎵瑰噯璇曞埗杩欑鏂板瀷鍗曠偖濉旈噸鍨嬪潶鍏嬨1938骞2鏈27鏃ワ紝鑻忚仈鍥介槻閮ㄧ45鍙蜂护姝e紡鍐冲畾鍚姩璇ュ伐绋嬶紝骞朵互鍏嬮噷鏈.浼忕綏甯屾礇澶厓甯咃紙KV)...
  • 新华区凯伊:T-34鍧﹀厠鏈夊摢浜鍘嗗彶?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瀹冪殑鎴樻枟鍏ㄩ噸涓32鍚紝涔樺憳浜斾汉锛屽畠鐨85姣背鍧﹀厠鐐彲鍦1000绫宠窛绂讳笂鍑荤┛鍏锋湁100姣背鍘氱殑寰峰啗閲嶅瀷鍧﹀厠鐨瑁呯敳銆傛棤璁轰粠鎬ц兘涓婄湅杩樻槸浠庡瑙備笂鐪嬶紝T-34-85鍧﹀厠閮藉凡缁忓叿澶囩幇浠e潶鍏嬬殑鐗瑰緛锛屼粠鑰屼娇T-34鍧﹀厠鍦ㄥ潶鍏鍙戝睍鍙涓婂崰鏈夐噸瑕...
  • 新华区凯伊:璞瑰紡鍧﹀厠鏈変粈涔鍙戝睍鍘嗗彶?
    笪祝19167756882: 绛旓細1941骞达紝寰峰浗MAN锛屼酣鑸嶅皵绛夊叕鍙告帴鍙楀啗鏂鍙戝睍30鍚ㄧ骇鍧﹀厠鐨濮旀墭鍚庯紝浠zKpfwIV鍨嬪潶鍏嬩负鍩虹锛屽熼壌T-34鍧﹀厠鐨勫褰㈠埗閫犲嚭鏍疯溅锛屽瀷鍙蜂负VK3001銆傚叾涓璏AN鍏徃鐨勬牱杞﹀湪1941骞村簳锛屾敼瑁呬笂闀胯韩绠75姣背鍙e緞鍔犲啘鐐拰鏀硅繘浜嗗褰㈠悗琚畾鍚...
  • 相关链接

  • 中国轻型坦克发展史
  • 中国坦克型号发展史
  • 中国最先进的坦克
  • 中国坦克发展史全文
  •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
  • 来自于网友分享,若有事请联系
    © 好有爱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