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者不惑的文言文
1.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的译文
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德者不孤。
感人者情,服人者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强,爱人者善,助人者乐,成人者美,
容人者大,坑人者恶,妒人者狭。
情痴者夭,艺痴者秀,物稀者贵。
有志者成,无志者松。
知足者乐,知乐者寿。
知耻者近勇,知悔者近聪。
佼佼者易污,峣峣者易折。
精明者给人以路,仁厚者犯而不怒。
智者删繁就简,愚者来回折腾。
无私者无畏, *** 者也无畏。
兼听者则明,偏信者则暗。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登高者望远。
善玩玉者驻颜,善读书者养慧。
微饥者寿,微寒者康。
至乐者心相知,至悲者生别离。
曲高者和寡,艺高者胆大,至察者无徒。
天高者无以不覆,地大者无以不载。
哀大者莫若心死,至乐者莫若读书。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黎庶。
会者不会也,不会者会也,政正者正也。
传真经者一句言,授假经者说万卷。
王者用人不拘一格,帅者将兵擅其所长。
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
运用妙者存乎一心。
上下同心者上通下达。
学高者为师,德高者为范。
仁者无敌,仁者寿。
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用。
利交者利尽则疏,义交者松柏长青。
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败。
和谐者美,施人者睦。
卑鄙者以卑鄙为通行证,
高尚者以高尚为墓志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问意思那就是:语出 论语.子罕 论语别裁上的解释很好 三达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 不是知识。
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 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
研究佛 学,就看出来了。照梵文的音译,"般若" 这两个字,中文来解释,相当于智慧。
当 时我们翻译佛学经典中的《金刚般若波罗 蜜多经》,其中的"波罗蜜多"、"般若"都 是梵文译音。"般若"的解释是智慧,为什 么不译成《金刚智慧波罗蜜多经》呢?因 为中国过去翻译有"五不翻",外文有此意 义而中文无此意义的不翻,为"五不翻"中 的一种。
现在对外国学生上课,就常有这 种情形。譬如"境界"一词,外文里就没有 这个字,勉强翻成"现象",但并不完全是 境界的意义。
"现象"是科学上的名词,"境 界"是文学上的名词。譬如说有人常引宋代 辛稼轩有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现。再 说诗的境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火对愁眠。
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飞机轰轰对愁眠" 那是噪音不是诗了。
李后主词的名句"无言 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若是"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
"那就没 有境界了。这是讲文学的境界。
如把境界 翻成现象,就只有"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 盘",才是现象。 又如中国文字的"气"如何 翻译?西方文字不同,氧气、氢气、瓦斯 气,究竟用哪一种起来代表?中国字就不 同了,一个"电"字,就有许多的妙用。
在 外文就不得了,现在外文有十几万字,真 正常用的几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学生可不 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这种情形 下去,七八十年以后,谁知道要增加到多 少字,将来非毁弃不可。
而中国只要一个 "电"字就够了,发亮的是电灯,播音的是 电唱机,可以烧饭的是电锅、电炉,还有 电影、电视、电熨斗,只要两个一拼就成 了,谁都懂。外文可不行,电灯是电灯的 单字,电话是电话的单字,所以他们的物 质越进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后,人 的脑子要爆炸的。
所以现在中文翻外文, 就是采音译的方法,然后加注解。我们过 去的翻译,不像现在,尤其南北朝佛学进 来的时候, *** 组织几千个第一流的学者, 在一起讨论,一个句子原文念过以后,然 后负责中文的人,翻译出来,经过几千人 讨论,往往为了一个字,几个月还不能解 决。
古人对翻译就是那么慎重,所以佛法 能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的人学了 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谁知道他 翻的什么东西?所以翻来覆去,我们的文 化,就是这样给他们搞翻了。
当时"般若" 为什么不翻成"智"?因为中国人解释"智" 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是头 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 后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 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慧。 他们考虑梵文中这个字有五种意义,智慧 不能完全代表出来,所以干脆不翻,音译 过来成"般若"。
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 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 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3. 有关于孔子知者不惑的故事、
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春秋》。这些经书的性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贵族的教师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
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孔子是儒家的先师,但他的思想主要是来源于六艺。也就是说,他最初不是什么开山始祖,著书立专之类的人物,而仅仅是一名教授诗书礼乐的老师,最多算一个非常博学的贵族人才,只是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儒家从经书礼仪起家,所以论述最多的是关于个人的发展之道,用四书里面的原话来表述和总结就是:“明明德”和“修身”。
关于明德,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
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论语》有一章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
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
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被某个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论语》还记载: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
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
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
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
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
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
生柏18017901385: 情痴者夭,艺痴者秀,物稀者贵。 有志者成,无志者松。 知足者乐,知乐者寿。 知耻者近勇,知悔者近聪。 佼佼者易污,峣峣者易折。 精明者给人以路,仁厚者犯而不怒。 智者删繁就简,愚者来回折腾。 无私者无畏, *** 者也无畏。 兼听者则明,偏信者则暗。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登高者望远。 善玩玉者...
生柏18017901385: 《论仁.论君子》 《论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
生柏18017901385: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0、玉不琢...
生柏18017901385: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9、欲穷千里目,更...
生柏18017901385: 孔子说:“有智慧(知同智)的人不会迟疑不决;仁爱之人不会有顾虑;勇士不会害怕什么。”孟子说:“天时(时运)、地利(险要的地势)、人和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人和(得到人民的拥护)。”
生柏18017901385: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8、欲穷千里目,更...
生柏18017901385: 1. 文言文大全哲理关于相逢的句子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7、知人者智,自知者...
生柏18017901385: 1. 一生受用不尽的文言文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3.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谚语】4.子曰,君子道有三,我能无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论语的中心思想。仁慈的人不忧愁,...
生柏18017901385: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感到困惑,仁爱的人不会遇到令他担忧的事情,勇敢的人不会遇到令他感到害怕的东西。”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生柏18017901385: ⑺“仁者”有德行的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⑻“见”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⑼“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⑽“谓”说。《广雅·释诂二》:“谓,说也。”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