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赐文正谥号是不是一般都只给帝师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5-05-21
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什么,李鸿章榜上无名,三百年中只给八个人?

最高规格是文正,这个称号不是谁都可以拿到的,要有功于社稷和真正有本事的人,还要有帝王认同了,要是帝王不同意,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你也评不上了。李鸿章得不到清政府的认同,自然就拿不到文官的最高规格了。

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
在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相信大家对这个谥号不是很了解了,要知道可以给谥号的官员,都是有功于社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还要是一个有真正大才之人了,加上清政府对这个谥号把关非常严。
比如拿李鸿章来说,他功劳很大吧,可是他得到的谥号就是文忠,清政府就是不同意给他文正,要是文忠上去就是文正了,就差一点了。无非是清政府认同他的打仗的功劳,应该是不认同他的文化方面吧。所以就不给他文正了。



文正的标准
我们来看看清政府的历史上,得到文官最高规定,也就是8个人,是不是少得可怜了,说明这个称号在清政府这里不是那么容易拿到了,是一定要达到文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要有功于社稷,还要德才兼备,对国家忠心。

拿历史上8个得到文正的人之一李鸿藻来说,他是同治的老师,他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他一直都想救国家,连慈禧想要修圆明园的时候,他都敢出来对慈禧说,不建议她这样做,本来国家就没有钱,你这样折腾下去,国家就会更加惨了。还有我们签的了很多屈辱条约。他也是非常气愤,就老是给政府上书,要求跟西方国家打一场了,可惜政府听不到,他也在忧国忧民状态下挂了。

清朝文恭谥号它在谥号中排第二十位。
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在次为文成,然后是文忠,以上四个为最高的谥号。
在往下是: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扩展资料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谥号是人去世之后加给他的称号,既表示对逝者的尊敬,也是对此人一生的评价清朝的谥法基本延续前朝。文臣一般入过翰林的谥号为文某,后面一个字就是对大臣的评价。
谥号定义
1、文正:清朝文臣最高荣誉,由皇帝亲自圈定。
2、文恭:通常赐予恭敬听话的大臣。
3、文忠:传统谥号忠最佳。
4、文成:成就大功业的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谥号
百度百科—文忠

清朝谥号为文正的大臣一共有八个人,分别是:
1.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2.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
3.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帝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4.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5.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6.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7.李鸿章(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8.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曾国藩谥号文正公,左宗棠谥号文襄公,为什么都是文
    斋黄18657736838: “文正”是清代文臣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不允许出现在内阁提出的候选名单中,只能由皇帝亲自圈定。整个清代,仅有八人获此谥号,最著名的就是曾国藩。“文忠”则是传统谥号中评价极高的一个,仅次于“文正”。在清代,李鸿章和荣禄都获得了“文忠”的谥号。“文恭”通常授予那些恭顺听话的大臣,属于...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什么,李鸿章榜上无名,三百年中只给八个人?
    斋黄18657736838: 最高规格是文正,这个称号不是谁都可以拿到的,要有功于社稷和真正有本事的人,还要有帝王认同了,要是帝王不同意,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你也评不上了。李鸿章得不到清政府的认同,自然就拿不到文官的最高规格了。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 在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相信大家对这个谥号不是很了解...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清代的“文襄”谥号是适用于什么样的大臣?
    斋黄18657736838: 清代大臣的谥号体系中,"文"字系列的谥号具有极高的荣誉性。其中,"文正"是最为尊崇的谥号,只能通过皇帝特旨获得,不能由臣民自行提议。清朝二百多年间,仅有八位大臣有幸获得"文正"谥号,如曾国藩。"文忠"则是次一级的谥号,清朝约有十位大臣获得此谥号。其后,"文襄"成为武官大臣的专属谥号,仅...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斋黄18657736838: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清朝赐文正谥号是不是一般都只给帝师
    斋黄18657736838: 3.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帝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4.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5.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清代谥号问题
    斋黄18657736838: “文正”非皇帝特旨而不能定,一般为帝师如:朱圭、杜授田、李鸿藻、孙家鼐。还有就是“文襄”,到咸丰后必要皇帝特旨才能定,清代《文宗实录》说“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这样只有特旨才能谥号“文襄”,左宗棠也是因为收复新疆被光绪皇帝特旨谥号“文襄...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谥号文正共有二十九人得到,这都是名副其实的吗?
    斋黄18657736838: 换句话说,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再轻易给人。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宋朝,就只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人获得文正的谥号;元朝也只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清朝的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斋黄18657736838: 没有比文正这个谥号更高的了,对于文人来说只有功劳大有才学的人才可称文正,例范仲淹为范文正,曾国藩.纪连海在讲纪晓岚中提到过. 低的:文勤等.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死去了也会被封号,清朝大臣的谥号从大到小是怎样的?
    斋黄18657736838: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文武双全的,这种一般就是以“忠”字开头,后面跟这武、文、定、烈、简等字。所以“忠武”则是所有官员中最高规格的谥号。在古代帝王,大臣们死后要按照谥法根据他们的一生来给他们授予谥号,谥号也是荣誉的象征。最早的谥号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清朝时废除过一段时间,不过...
  • 乐东黎族自治县主治:古代文官为何都要追求“文正”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斋黄18657736838: 就在这时候,他获悉皇帝将赐给他“文正”的谥号,顿时喜极而泣。李东阳在朝廷里做官50年,入内阁主政18年,位极人臣,历经三朝而不倒,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他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失态,是因为“文正”的谥号,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皇帝轻易不会将这个谥号赐予给大臣。事实上,李东阳也是明朝开国150年来...
  • 相关链接

  • 清朝有几个文正谥号
  • 清朝获得文正谥号的人
  • 清朝谥号文正的官员
  • 大清文正谥号
  • 历代文正谥号
  • 来自于网友分享,若有事请联系
    © 好有爱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