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到底是谁写的啊,我在一本书上查了说不是于谦写的啊,说是朱元璋时期的一个人写的,只是于谦比较喜
《石灰吟》不是于谦的作品。它的最早版本,应是宋末元初高僧释信忠禅师所作的一首僧偈。明清两代,先后出现了于谦、李都宪和刘儒三位作者。于谦说最终成为共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文如其人”的要求。《石灰吟》也因被归为于谦的作品而终成千古名诗。
这是网上的一篇论文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查下
于谦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提出。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我的可比楼上那层多哦!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
一般都认为是于谦写的,或者说历来都认为是,现在的课本上也认为是。
只有阎崇年提出质疑,这个就看你相信谁了:
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的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做客扬州讲坛,在扬州鉴真学院为市民主讲《袁崇焕》。开场白时就一语惊人:“我个人认为最能反映袁崇焕精神的一首诗是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诗篇《石灰吟》,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石灰吟》的作者并非大家印象里的于谦,而是另有其人。”话音刚落,就引得全场1300多名观众一片惊讶声。 阎崇年告诉听众,自己在研究明末重臣、著名将领袁崇焕的时候,觉得最能反映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诗就是《石灰吟》。不少资料均记载该诗出自于谦的文集,但在查阅《明史》、《四库全书》等25种史料文献却发现,于谦的个人文集中并没有《石灰吟》,随后他赶赴于谦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调查后发现《石灰吟》作者其实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过知县、后来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级官吏,闲暇时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于谦传》,其中小说主人公于谦写了一首诗,就是《石灰吟》。阎崇年补充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于这首诗的确很能反映于谦的精神,所以后世不少文献也就‘以讹传讹’把这首诗误认为是于谦所写。”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
可以肯定是于谦写的。至少我看过的所有书中(包括教科书)是这么写的。
于谦
通试17873516948: 《石灰吟》是明代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人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
通试17873516948: 石灰吟 入京诗。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绢帕蘑菇与线香,烈火焚烧若等闲。 本资民用反为殃。粉骨碎身全不怕, 清风两袖朝天去,要留清白在人间。 免得阎闾话长短。释义: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通试17873516948: 2、《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代表作品,于谦用石灰自比,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和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以及思想感情。3、《石灰吟》原文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在这首诗中,作者将高洁的人品和杰出的人才比作石灰。高洁的人品就像石灰一样,要...
通试17873516948: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通试17873516948: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
通试17873516948: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山,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注释]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锤:捶打,敲击。击:撞击。千、万:指撞击次数多,...
通试17873516948: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通试17873516948: 1.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2. 原文中的“原旦尘举文”应更正为“[明] 于谦”。3. 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描绘了开采石灰的艰辛过程。4. “烈火焚身若等闲”形容了石灰石在高温下烧制的情景。5. “粉身碎骨全不怕”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决心。6. “要留清白在人间”反映了...
通试17873516948: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意:石头是通过千万次击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自己看做平平常常的事,即使身体粉碎了,也不畏惧,要把洁白的石灰留在人间。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诗,通过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表达出诗人清...
通试17873516948: 这首诗对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同时,这首诗也鼓励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石灰吟》的赏析:《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于谦所写的一首诗歌,诗歌以石灰为比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