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经中的六意,求简洁易明解释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六艺六艺: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六种写作技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计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稚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雅颂赋比兴
诸葛炭18838843940: 六艺: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六种写作技巧,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计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
诸葛炭18838843940: 六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生理与物理的前言功用上说,称为六根,也便是心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想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前言的基本,以是称为六根.何为六意?就是第六感觉。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
诸葛炭18838843940: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
诸葛炭18838843940: 31.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2.五心六意---形容心思不定 那什么,说一下,★★★■■■◆◆◆●●●▼▼▼▲▲▲这个标记的是近义词,不一定就正确啊。恩恩,咳咳,望采纳。。。
诸葛炭18838843940: 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三姑六婆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三街六巷 泛指大街小巷。 三媒六证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诸葛炭18838843940: 《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768 无时无刻 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象掉?..700 无思无虑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周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649 无依无靠 形容孤苦无依...
诸葛炭18838843940: 心灵手敏心灵手巧心灵性慧心灵性巧心领神会心领神悟心领意会心膂股肱心膂爪牙心乱如麻心乱如丝心满意得心满意足心满原足心满愿足心忙意急心忙意乱心明眼亮心摹手追心摩意揣心慕笔追心慕力追心慕手追心凝形释心平德和心平气定心平气和心平气舒心平气温心虔志诚心乔意怯心巧嘴乖心倾神驰心去难留心融...
诸葛炭18838843940: 17五心六意-- 指三心二意。 4. 三什么六什么的四字词语 第一个字是三 第三个字是六的成语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亦作"三十六行"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