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联系和区别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5-05-15
性恶论和性善论哪个比较好

联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区别: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 (孟子画像)扩展内容: 性善论《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一说山东省邹县东南,另说河南商丘)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
“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扩展资料:
“性善论”典故: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翻译: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善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一、二者联系

1、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基础都是儒家“仁”的头脑。

2、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3、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 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 从而到达儒家“仁政”理想, 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二、二者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为了使人们向善,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

拓展资料

1、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性善论——百度百科)



联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区别: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

(孟子画像)

扩展内容:

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一说山东省邹县东南,另说河南商丘)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己德他法。所谓善即消恶,无恶不强善,正常情况即是善良正义!对己依德践行,对他据法制服,消化自身恶臆以至无所形,仿佛无恶可作、不做他想;解除其他人恶行以至无法可赖,犹如不强求作善但正视情况而定!简而言之就是消释自身可欲的恶臆,如此就不能发生相关行为,正常也,同时解除其他人可能的恶行,如此无论如何都发生不了而没必要恶心,正常也!是故己德他法,如是观。如果非要我勉强给出一个善恶的标准那就是:不要求自己行恶{恶心之迹},不强迫他人作善{强装伪善}!无恶不善,正动常衡{恒常化动态平衡}即可!评价自己的善恶标准是“动机”,虽有善果亦属恶效{果非所愿但效积验,助长恶的知能};评价他人的善恶标准是“效果”,虽有恶心亦属善果{心非所求但果善效,增加善的资利}!一视同仁,我对我的评价完全适应任意其他人对各自的评价,我对他人的评价完全适合任意其他人对各他的评价,不作二想!粗且惜言:我认为的“性善论”就是节信自我而善待己身,我认为的“性恶论”就是苛信他行而宽贷其心

这个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题,如果是很严肃的问题,那还是看论文,我的理解这两个都是儒家思想,算是联系,区别就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了,完全相反吧。

  • 昌邑区祛斑: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
    巩思19721464062: 这两种理论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内在的道德力量,为儒家的理想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荀子的性恶论则提醒人们社会规范的重要性,推动了儒家的现实主义实践。他们的理论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为道德教育和个体修养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路径。
  • 昌邑区祛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相同点
    巩思19721464062: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探讨,其核心出发点和目的均在于规范社会秩序,这是两者共通的一点。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而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尽管在人性的本质上持有不同观点,两者在规范社会秩序的目标上却是一致的。它们都试图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教化,引导人们向善,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论述的对象...
  • 昌邑区祛斑:如何看待“性善论”和“性恶论”?
    巩思19721464062: 先下结论 “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又都是片面的。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动力论”解释,“性善”是对应现代心理学中的“超我”层面,而“性恶”是对应现代心理学中的“本我”层面,“超我”与“本我”共同作用于人类表层认知,形成与现实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自我”,所以“性善”...
  • 昌邑区祛斑: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
    巩思19721464062: 意义: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
  • 昌邑区祛斑:如何看待性善论和性恶论
    巩思19721464062: 总的来说,我认为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两种有益的哲学思考,它们提醒我们关注人性的不同面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人性向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结合二者的观点,既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依赖社会的法律制度,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理解人性的奥秘...
  • 昌邑区祛斑: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
    巩思19721464062: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本质的不同观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善良本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人性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解上,而其意义则体现在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的不同强调上。孟子的性善论 ...
  • 昌邑区祛斑:性恶论和性善论哪个对?
    巩思19721464062: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人性向善,不然只有变恶的可能。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荀子观点 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
  • 昌邑区祛斑:如何理解性善论和性恶论
    巩思19721464062: 虽然性善论和性恶论在人性本质上存在分歧,但两者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性善论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要引导人们去发掘和实践自己的天性,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道德;而性恶论则强调要通过外在的道德约束和教育引导来改善人性中的邪恶之处。总的来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关于人性的两种不同观点。...
  • 昌邑区祛斑:性恶论与性善论支持哪个,why
    巩思19721464062: 性恶论和性善论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各有其支持者和理论依据。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本恶,强调人天生具有欲望和自主性,这些欲望和自主性可能会导致人们做出不良行为。性恶论的支持者认为,因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性善论则主张人的天性本善,强调...
  • 昌邑区祛斑:怎样理解“仁学”即“人学”?并比较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同异点。
    巩思19721464062: 教化方式:由于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性善论和性恶论所提倡的教化方式也不同。性善论强调通过内心的反省和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提升;而性恶论则更注重通过外部的规范和强制来抑制恶的行为。综上所述,仁学即人学强调了仁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则是关于人性的两种对立观点,它们在起源、基础...
  • 相关链接

  •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例子
  • 功能目的论的现状
  •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 专制的罪恶
  • 荀子善恶论
  • 来自于网友分享,若有事请联系
    © 好有爱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