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的冠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来源:网友推荐     更新:2025-05-20

冠军的冠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冠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guan】

coronal;coro;crest;hat;precede;put on a hat;the best;
冠2
guàn

〈动〉
(1)
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3)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5)
加在前头 [precede]。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guàn
(1)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2)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
排于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4)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champion]。如:夺冠
(5)
[语]∶冠词的简称 [article]
另见guān
冠军
guànjūn
[champion] 泛指第一名的称号
拳击冠军
冠1
guān
〈名〉
(1)
(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
同本义 [hat]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4)
顶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cap-like object]。如: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6)
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b]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7)
如:鸡冠
另见guàn
冠盖如云
guāngài-rúyún
[gathering of dignitaries] 冠,古代官吏的礼帽;盖:车篷。形容集会时官吏士绅很多
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汉·班固《西都赋》
冠盖相望
guāngài-xiānwàng
[one official is sueeded by another ] 旧时形容 *** 的使者或官员来往不断
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战国策·魏策四》
冠冕
guānmiǎn
(1)
[royal crown;official hat]∶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
(2)
[high-sounding]∶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北史·寇洛等传论》
冠冕堂皇
冠冕堂皇
guānmiǎn-tánghuáng
[high-sounding;of dignified bearing;ostentatious] 比喻光明正大、尊贵严整的状态,多用以批评人的言词、宣告图有其表
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跑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了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冠饰
guānshì
[cymatium] 古典建筑中一种顶部线脚
冠心病
guānxīnbì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见“冠状动脉病”
冠子
guānzi
[crest] 鸟头部红色的肉质突起,颜色鲜艳
冠1
guān ㄍㄨㄢˉ
(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郑码:WWRD,U:51A0,GBK:B9DA
笔画数:9,部首:冖,笔顺编号:451135124
coronal;coro;crest;hat;precede;put on a hat;the best;
冠2
guàn ㄍㄨㄢˋ
(1)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2)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3)
姓。
郑码:WWRD,U:51A0,GBK:B9DA
笔画数:9,部首:冖,笔顺编号:451135124

识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识 [shí]
〈动〉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识,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副〉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另见 zhì
识 [zhì]
〈名〉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又如:标识(标志)
〈动〉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邑 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城市,都城:城~。都~。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古同“悒”,愁闷不安。

诈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诈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诈zhà
(2)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3)同本义:欺骗。
诈,欺也。――《说文》
诈,伪也。――《尔雅》
匿行曰诈。――《荀子·脩身》
有掎挈伺诈。――《荀子·富国》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
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吕氏春秋·务本》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禽兽之变诈。――《聊斋志异·狼三则》
(4)假装;冒充
诈自称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
诈云欲降。――《资治通鉴》
(5)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谁不知道李十太爷是能事的!把我一诈,就吓毛了!――《红楼梦》

悦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悦 yuè <形>
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文系传统论》
客见太子有悦色也。——枚乘《七发》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孙子》
桓侯又不悦。——《韩非子·喻老》
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权大悦。——《资治通鉴》
又如:悦心(愉悦心情);悦情(欢乐之情);悦笑(欢乐笑谑);悦喜(喜悦);悦畅(和畅,欢畅);悦乐(快乐);悦泽(光润悦目);心悦诚服

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恬”是形声字。从心,甜省声。
1、本义:安静
恬,安也。——《说文系传》
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
引申为 安逸,舒适
如:恬卧(安卧,指清静无为);恬愉(安适愉快);恬泰(安逸舒适);
2、泰然
轻非誉而恬失民。——《荀子·富国》

入 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凝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主要字义是指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也有聚集,集中的意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起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①<动>起立;站起。《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②<动>起身;起床。《报刘一丈书》:“闻鸡鸣,则起盥栉。”
③<动>徒起;隆起。《促织》:“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④<动>起事;发动。《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动>发生;兴起。《谭嗣同》:“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探彼二军。”
⑥<动>动身;出发。《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⑦<动>开始;起头。《祭妹文》:“不记语从何起。”
⑧<动>起用;任用。《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⑨<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起刀笔吏。”
【起复】起用衩革职或因故离职的官吏。

盗、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盗1
1.偷窃;劫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 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新唐书·郭知运传》:“ 吐蕃 将 坌达延 、 乞力徐 寇 渭源 ,盗牧马。”
2.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庄子·胠箧》:“﹝ 田成子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后汉书·黄琼传》:“处士纯盗虚声。”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諡第二状》:“若有不令之臣,生则盗其禄位,死则盗其荣名。”《明史·崔景荣传》:“ 魏忠贤 盗国柄。”
3.侵犯。《史记·酷吏列传》:“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参见“ 盗边 ”。
4.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淮南子·人间训》:“ 秦牛缺 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三:“ 蔡裔 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 裔 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清 袁枚 《赠编修蒋公适园传》:“遇盗 许昌 ,两骑截路中,五人行劫。” 胡小石 《夜闻捕盗》诗:“大盗脍万肝,窃钩复何数。”
5.谗佞的人。《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郑玄 笺:“盗,谓小人也。” 孔颖达 疏:“盗窃者必小人,谗者亦小人,因以盗名之。”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 息夫 、 董贤 ,主以为忠,天以为盗。”
6.指欺世惑众的人。 宋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弈、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脩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
7.对反叛者的贬称。《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大盗,谓 王莽 篡位也。”《旧唐书·代宗纪论》:“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人不聊生。”三盗,指 安禄山 、 史思明 、 仆固怀恩 。《宋史·徽宗纪四》:“ 淮南 盗 宋江 等犯 淮阳军 。” 清 汤右曾 《澄海楼》诗:“大盗移国 明 社墟,澒洞烟尘昏六幕。”
8.指外来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危事》:“臣愚不习边事,窃谓 甘州 宜便加兵,内得营农,外得防盗。”
9.杀人者;刺客。《尉缭子·武议》:“杀人之父兄,盗也。”《旧唐书·代宗纪》:“丁卯夜,盗杀 李辅国 于其第,窃首而去。” 宋 洪迈 《容斋五笔·白居易出位》:“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 元 姚燧 《唐州知州杨君墓志铭》:“自盗杀 阿合马 后, 桑葛 使总制院。” 清 赵翼 《陔余丛考·窃人著述》:“ 宋之问 从 刘希夷 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不得,遂使人以计杀之,则窃书贼而并为盗矣。”
10.私通。《汉书·陈平传》:“闻 平 居家时盗其嫂。” 颜师古 注:“盗,犹私也。”《新唐书·刘武周传》:“久之,盗 仁恭 侍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韦公子》:“盗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问。” 章炳麟 《訄书·别录乙》:“又好色,尝盗良家子。”参见“ 盗嫂 ”。
11.逃避。参见“ 盗税 ”。
12.簒夺。《新唐书·祖君彦传》:“﹝ 王世充 ﹞已自欲盗 隋 。”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序》:“ 司马 盗 魏 , 嵇绍 忠。” 章炳麟 《客帝匡谬》:“ 梅福 之讼 王章 也,见 新 室盗 汉 之朕而塞之也。”
13.窃据。《新唐书·薛举传》:“ 举 父子盗 陇西 五年灭。”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地险》:“ 刘表 居 荆州 , 吕布 盗 徐 。” 宋 陆游 《出塞》诗之四:“小丑盗中原,异事古未有。” 章炳麟 《客帝匡谬》:“盗沃土于中夏而食其赋税。”参见“ 盗据 ”。
14.私下;暗中;非法。《史记·佞幸列传》:“ 邓通 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 邓通 盗出徼外铸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夜,伺其寝后,盗照视之。”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前节度使殁,掌印吏盗授人职百数。”《新唐书·食货志三》:“ 汴宋 节度使春夏遣官监 汴水 ,察盗灌溉者。”
15.浅色或杂色。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凡言窃、言盗,皆借色、浅色、间色也。”参见“ 盗骊 ”。
窃:
1.盗贼。《庄子·天道》:“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成玄英 疏:“窃,贼也。”参见“ 草窃 ”。
2.偷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参见“ 攘窃 ”。
3.谓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庄子·山木》:“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虚叨爵禄,无异盗窃。”《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无益而厚受禄,窃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虽有窃 秦 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刘孝标 注:“以诈获爵,故曰窃也。”
4.见“ 窃辔 ”。
5.侵害;危害。《亢仓子·用道》:“今夫惰农信地实生百谷,不力于其道,地窃其菓稼而荒翳之。”《吕氏春秋·辩土》:“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
6.抄袭。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叙》:“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郑渔仲 ( 郑樵 )诮 班孟坚 ( 班固 ), 汉武 以前尽窃, 司马迁 书,不以为惭。”
7.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汉书·韩信传》:“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今请易名,窃恐非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海石》:“久失闻问,窃疑近况未必佳也。”
8.男女私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相如 窃妻而受金, 扬雄 嗜酒而少算。” 唐 沈亚之 《冯燕传》:“且无令不辜死者。吾窃其妻,而又煞之,当系我。”
9.切近。 唐 张怀瓘 《书断·评》:“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其一字褒贬,微言劝戒,窃乎《春秋》之意也。”
10.副词。偷偷地;暗地里。《左传·庄公十年》:“ 公子偃 曰:‘ 宋 师不整,可败也, 宋 败, 齐 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 雩门 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韩非子·说难》:“ 卫国 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 使者如 梁 , 孙膑 以刑徒阴见,说 齐 使。 齐 使以为奇,窃载与之 齐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陈元方 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11.通“ 浅 ”。淡。《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 晋 杜预 注:“夏扈,窃玄;秋扈,窃蓝。” 孔颖达 疏:“窃,即古之浅字。”按,《尔雅·释兽》:“虎窃毛谓之虦猫。” 郭璞 注:“窃,浅也。” 邢昺 疏:“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参见“ 窃黄 ”。
12.通“ 浅 ”。稍微。参见“ 窃尝 ”。
13.通“ 践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 于省吾 新证:“窃,应读作‘践’……此言国不可穷,穷则不可践也。”
14.用同“ 察 ”。考察;观察。《荀子·哀公》:“窃其有益与其无益,君其知之矣。” 杨倞 注:“窃,宜为‘察’。”《孔子家语·好生》:“窃乎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王肃 注:“窃,宜为‘察’。”



  • 颍泉区氧化:冠必正是什么意思?
    贰性15149302363: 冠必正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非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却经常出现。冠是指帽子的意思,必正则是指必须要正,准确地说,是指佩戴帽子时必须要戴在头顶正中央,不能偏离。这个词汇在古代主要被用于官员佩戴帽子时的要求,因为佩戴帽子的位置不准确就意味着不恰当的服从和尊重。冠必正在现代汉语中...
  • 颍泉区氧化:美什么冠什么的词语有哪些
    贰性15149302363: “美如冠玉”是古代汉语中用来形容男子外貌英俊的一个词语。这里的“冠”指的是帽子,这个词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外表看起来非常美好,就像戴着华丽的帽子一样引人注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在也同样美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原文是:“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颍泉区氧化:《送东阳马生序》中古今异义的有哪些?
    贰性15149302363: 后人常用“冠”“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冠”作名词,读guān,“加冠”中的“冠”指帽子,为名词,读一声;“冠”单用作动词,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就要读guàn。 〔患无砚师、名人与游〕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患:动词,担心,忧虑。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与之”意思是“与我”...
  • 颍泉区氧化:“富贵不能淫”中“往送之门”的“之”是什么意思?
    贰性15149302363: “丈夫之冠”中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象征成年。而“父命之”和“母命之”中的“之”,则是指父亲和母亲对儿子或女儿的教导。“之”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其基本释义包括:1. 表示往,由一地到另一地:由京~沪。2. 作为人称代词,用于指代人或事物,通常用...
  • 颍泉区氧化:多音字有哪些?
    贰性15149302363: “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给”:口语...
  • 颍泉区氧化:初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
    贰性15149302363: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
  • 颍泉区氧化:形容始终得第一的成语
    贰性15149302363: 【功盖天下】:功劳天下第一。【功首罪魁】:功:功绩;首:首先;罪:罪责,罪行;魁:为首的,居第一位的。功绩数最大,罪责也数第一。【冠绝当时】: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冠绝一时】: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
  • 颍泉区氧化:夺魁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贰性15149302363: 夺冠,意为取得第一名或在竞赛中胜出。这一词语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体现了古人对于竞赛胜利的高度重视。在明朝时期,冯梦龙在其作品《山歌·撇青》中写道:“容貌娇姿奴夺魁,同郎有意只无媒。”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容貌出众,渴望在竞赛中胜出的情景。同样的,晚明时期的作品《再生缘》卷...
  • 颍泉区氧化:面如冠玉的是什么意思
    贰性15149302363: 1. 面如冠玉是古代汉语中用来赞美女性美貌的词汇。2. 它描绘的是皮肤白皙、细腻,五官精致、比例协调的女性,整体气质高贵典雅。3. 这种描述寓意着对女性外貌的极高赞誉,同时传达出内在的高贵气质和出众风度。4. 在古代,冠代表权力和尊荣,玉象征完美和纯洁,因此面如冠玉深层代表着一种内在品质和...
  • 颍泉区氧化:繁冠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贰性15149302363: 繁冠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汉代武官的身份地位,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特征。繁冠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展示了汉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繁冠的名称繁读作盘,弁字读作盘,这样的发音相似,让人联想到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现象,显示出语言与服饰之间的密切联系。繁冠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
  • 相关链接

  • 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冠军的冠意思解释
  • 冠军的冠意思
  • 冠军的雅称
  • 冠军的冠怎么解释
  • 来自于网友分享,若有事请联系
    © 好有爱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