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匡"的来历?
匡姓起源有五:
①、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司家坡,亦即卫匡邑,一说鲁匡邑不同于卫匡邑,故城不详)之宰,其子孙以邑为氏。
②、据《尚友录》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匡邑。
③、春秋时卫有匡邑,或有以邑为氏者。
④、据《姓源》载,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三十里旧匡城。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其后以邑为氏。
⑤、出自他族。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匡姓。
始祖:匡句须。
战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少子姬臻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战氏,原为单氏,清朝时期家中有人在朝中为武将,后遭奸人所害,全家遭难,唯家中有哥仨逃出。
为避奸人追杀,亦痛记家族人等被怨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而为“战”。继而哥仨分别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
战龙,战虎,战青后逃难至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迁逃期间战青失踪,战龙,战虎的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至今,有在清朝末期迁播至山东、辽宁等地区者。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战氏是一个古老姓氏群体,多以登州为郡望。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战氏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鄂等地。
战氏迁莒之初,即是一家境较宽裕,富绅之家。北汶战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中岁贡,外出做官,授郓城县训导,战氏家族开始兴起。其后,第四、五、六、七、八世不断有考中功名或外出做官者。
从该支战氏第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再发现有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因此从第八世之后,北汶战氏便不再出现较有影响的人物,战氏家族在莒州境内的名声逐渐淡出。
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五常县、通河县、双城市、伊春市、绥化市绥棱县、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七台河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沧州市吴桥县、承德市隆化县等地,均有战氏族人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姓
一、来源有三:
1、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
2、 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3、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太原)
二、迁徙分布
匡姓在"元明"朝后期南下定居, 主要分布在湖北, 江西, 安徽, 湖南, V|等省,其中湖南是最大的聚集地,大s占整匡姓的80以上,其中以邵的武市橹,人樽疃.那里有保存完好的匡氏宗官祠,是湖南省重c文物保o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凿壁堂":汉代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郡望:《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中均有记载:匡氏望出晋阳。春秋时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代置县,为太原郡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四、历史名人
匡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时人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匡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
匡姓家谱目录
1354【江苏丹阳】云阳仁济匡氏家乘十二卷
(清)匡启仁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乐安堂木活字本
美国
注:一名《匡氏宗谱》。
1355【江苏无锡】锡山匡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清)匡其仁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敦睦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匡士燮等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七年。
1356 【江苏无锡】匡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匡维藩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敦睦堂活字本 十八册
-- 北图 历史所
注:一名《匡氏宗谱》。匡士燮等始修於清乾隆二
十七年。
1357【湖南】匡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匡逢向等纂修
清道光八年(1828)解颐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1358【湖南】郴桂匡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匡炳麟修
民国三年(1914)佑启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得姓始祖: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长垣县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鲁国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称为匡氏。匡衡,西汉丞相、学者,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他小时家贫好学,夜里没油灯读书。就凿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成为著名经学家。成语“凿壁借光”就出自于他的故事。早在周朝时,郑国有地名为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而且卫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县),当地的居民中就产生了以地名为姓,称为匡氏的人。又传说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后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该山就被称为匡庐山。而后来的居名中,就有将匡作为他们的姓氏。春秋时,鲁国一名为句须的官员,被封于匡邑为官,被称之匡邑宰。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氏。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丹阳匡氏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为南乡鹤溪河畔的匡家桥;一支为北乡长江边的匡家埭。明成化年间,匡德从泰州迁居丹阳。明天启年间,匡时镜迁至孟渎。现匡氏宗人主要居住在导墅匡家桥、后巷、界牌和云阳镇等地。匡氏名人有春秋战国时的匡章,为齐国大将;西汉的匡衡曾拜相位,封为乐安侯;南齐时的匡昕,古人曾以“诗说解颐,号呼苏母”为誉。丹阳匡氏有清嘉庆时的匡晋钰、匡守勤,均荣登进士;现代有匡亚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余略)
三、历史名人
匡 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时人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 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 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匡 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 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太祖时,为骑尉。守东海,击倭有功,授武德将军。
匡翼之: 待加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中均有记载:匡氏望出晋阳。
晋阳郡:春秋时置郡,为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代置县,为太原郡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凿壁堂:汉代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
此外,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安乐堂”等。
历史名人
匡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时人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匡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
一只老虎去山东
谈旭15023556345: 调查姓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查阅户籍资料。通过查询当地的户籍资料,可以了解到姓氏的分布和数量情况。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但需要一定的权限和手续。2. 访问家族长辈。通过访问家族长辈,了解家族姓氏的来源和变迁,可以获取较为详细的信息。3. 查阅历史文献。历史文献中往往会有姓氏的记载,包括古籍、历...
谈旭15023556345: 中国姓氏大全: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
谈旭15023556345: 位列前100位的其他姓氏还包括: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毕、段...
谈旭15023556345: 1、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州),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3、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4、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唐后主李煜的...
谈旭15023556345: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24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百家姓的由来 谢——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一、 姓氏源流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
谈旭15023556345: 1. 筹(Chóu):据说这个姓氏主要出现在少数民族中。2. 楼阳生(Lóu Yángshēng):这是一个复合姓氏,非常古老,使用的家族不多。3. 周游(Zhōu Yóu):这个名字有趣,意味着“四处游历”,在中国并不常见。4. 颜回(Yán Huí):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颜回。5. ...
谈旭15023556345: 单姓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谈旭15023556345: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
谈旭15023556345: 现代中国姓氏大全 千家姓氏溯源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复姓 A [阿]Ai [艾、 爱]An [安]Ao [敖、奥]Ba [巴]Bai [白、柏]Ban [班]Bao [包、鲍、暴、宝]Bei [贝]Bi [毕]Bian [卞、边]Bie [别]Bin ...
谈旭15023556345: 1、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2、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尤以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