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否有姓魏的皇帝?
历史上魏姓没有出过皇帝,但在皇帝称号出现以前有过很多国君,如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昭王、魏王假等。
1、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华夏族,魏国人。魏惠王的祖父。
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前424年称侯改元,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前396年卒。
魏文侯为了国家的兴盛就广纳贤才,而且礼贤下士。拜了孔子的徒弟子夏做老师,开创了河西学派。而且对田子方和段干木等儒生非常尊敬,每次见到他们还来点行为艺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这些儒生都非常高兴,有贤主辅佐,做起事来自是尽心尽力。
而且广泛传播文侯的贤德,帮助招揽贤才。但是国家要想强大,光动嘴皮子是不行的,文侯非常看重鬼谷学派,并且重用李悝,率先施行变法,以法治国,魏国逐渐实力大增。
而后又启用吴起、乐羊开疆拓土,夺秦国河西、北灭中山。还有西门豹、魏成、翟璜等一班治世能臣巩固胜利果实,保境安民。在魏文侯这一系列文治武功的操作之下,魏国的整体实力不仅强过韩赵,在战国七雄中也是独领风骚,从此奠定大魏百年霸业。
2、魏武侯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
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3、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叫罃(yīng),他是魏武侯的儿子,魏国的第三任君主。他在位期间,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是“王”,成为魏国第一王。因为这时候魏国的都城已经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又把魏惠王称为梁惠王。
魏惠王继承的是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国家。他的国君之位,也经历了残酷的兄弟相争,因此他格外珍惜,并不荒废政事。但是一系列昏招,却让魏国走向衰弱。
当时,魏国和秦国交战最多,两代魏国国君,已经用吴起及魏武卒将秦国压缩在一个狭小地带,几乎亡国,秦国只能向西征讨戎狄,向西南攻克巴蜀来获取生存空间。但在魏惠王六年,他突然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此举有利于加强对东方诸国的联系和防卫,但从此失去了对秦的战略优势。
不仅如此,他一改魏文侯、魏武侯对秦的咄咄逼人的态势,纵虎归山不说,反而修建长城。这显示出魏国对秦国的心态,魏惠王已采取守势。魏国放过了秦国,秦国却将魏国视为“腹心疾”,不断攻魏,最终逼迫魏惠王献出两代国君苦心获得的河西之地。魏国对于秦国的压倒性优势荡然无存。
在用人上,他曾任用公叔痤为相。公叔痤在临死前,向他推荐商鞅,并告诉魏惠王,如果用商鞅固然最好,如果不用商鞅就及早杀掉他,免得便宜了别的国家。魏惠王听后,只对左右说恐怕相国已经病入膏肓了,满嘴胡话。
魏惠王不用商鞅,却听了商鞅一个主意。很可惜,此时商鞅已经是秦孝公的人了,这个主意并非好意。那时候魏惠王也只是称侯,没有称王,商鞅则游说他称王。魏惠王野心勃勃,立即同意“身广公宫,制丹衣,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甚至还有天子的排场。
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如何乱,谁敢僭越,就会受到其它诸侯国的征讨。魏惠王联合齐威王携手称王,甚至对齐威王卑躬屈节,却让秦国有理由有名义联合诸国攻打他们。六国对秦国的矛盾,顿时转变成了对齐魏的矛盾。魏惠王得到了一个虚名,却让魏国惹上无穷无尽的麻烦。
4、魏昭王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
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
5、魏王假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他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27——前225年在位,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没心没肺的魏王假仍然整天围着他的狗转,似乎国家存亡都是小事。
后来,秦军包围大梁城,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震惊魏国朝野。谁知六神无主的魏王假干脆闭门不出,在宫中与爱犬戏耍。不久,大梁城破,满身狗骚味的魏王假投降秦国,魏国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姓
有啊
战国魏国国君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臣
魏延
魏征
魏忠贤
魏源
**历史上没有姓魏的皇帝**。虽然魏姓人在历史上没有当过皇帝,但在皇帝称号出现以前,有过很多国君,如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昭王、魏王假等。
承洋19338756213: 大魏皇帝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魏元帝曹奂。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少年机警,任侠...
承洋19338756213: 魏废帝. 曹髦-彦士(241年-260年),所用年号为正元+甘露,在位时间从254年10月~256年5月(正元,共3年)+256年6月~260年5月(甘露,共5年),在位7年,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而有意讨伐,但消息被王沈与王业先行向司马...
承洋19338756213: 大家可能都对自己的姓氏感兴趣,特别好奇的是与自己同姓的在历史上有哪些文臣武将,有没有皇帝是自己的姓氏的。特别是小的时候听到哪位名人和自己一个姓或有幸同名同姓就觉得十分自豪,今天我来说一下姓魏的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值得我们自豪。第一位。战国时期的魏国的国君都姓魏,开国国君叫魏斯,也就是...
承洋19338756213: 善终去世:曹奂在晋惠帝太安元年在陈留封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为他上谥号元皇帝,后人称为“魏元帝”。综上所述,魏元帝曹奂作为曹魏末代皇帝,其统治时期实际上是司马氏的傀儡时期,他的登基、统治以及最终的降封和去世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
承洋19338756213: 1、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公元265年灭亡,魏朝,计曹操共六帝。太祖 魏武帝(世祖追谥) 曹操;高祖(世祖) 魏文帝 曹丕;烈祖 魏明帝 曹叡;齐王(厉公)废为「邵陵县公」曹芳;废帝废为「高贵乡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奂;2、东晋十六国时有:冉魏:由冉闵建立的魏政权,史...
承洋19338756213: 共5位皇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魏文帝曹丕(220-226) ,在位6年。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魏明帝曹睿(226-238),在位12年。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
承洋19338756213: 以疾辞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徵性谅直,知无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尝以古名臣称之。校辑秘省群书,及撰齐、梁、陈、周、隋诸史,序论多出其手。卒谥文贞。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有感于魏徵 古代的皇帝,其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往往也是自以为是的,只有他们下命令发...
承洋19338756213: 魏朝没有献帝。中国历史上有魏国称号的有: 曹魏,就是三国中的魏国,有五个皇帝,谥号分别是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废帝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历史上有个汉献帝。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
承洋19338756213: 魏文帝孙。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皇帝曹芳,十二岁的曹髦被立为帝,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昭专横跋扈,朝政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6、魏元帝即曹奂(246-302),本名璜,字景明,曹操之孙,...
承洋19338756213: 三国魏国历代国君都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1、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2、魏明帝曹叡(206年(存疑)—239年1月22日),字元仲,...